防雷减灾任重道远,不容你我忽视!
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“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”。我国每年发生雷电灾害多发,农村地区伤亡情况尤为严重。然而,防雷减灾工作长期面临公众认知不足、行动滞后的困境。这究竟是为什么?
一、认知误区:侥幸心理与知识盲区并存
1.“小概率事件”的错觉
很多人觉得雷击是“极小概率事件”,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但调查数据表明,农村地区的雷击伤亡案件占比超过70%。一些村民在雷雨天依然外出劳作,甚至到树下避雨,他们觉得“被雷劈中比中彩票还难”。
2.迷信观念与现代误解交织
在农村地区,“雷神震怒”的迷信思想仍有残留,人们认为雷电“无法预防”。而城市居民则过度依赖避雷针,错误地认为“一根针就能保证万事大吉”,却不了解现代防雷需要综合应对直击雷、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等多种情况。
3.防灾知识存在系统性缺失
公众对雷电特性普遍缺乏了解,存在不少错误行为和避险误区。比如,雷雨时使用金属伞、继续钓鱼、爬山等;避险时躲到大树下、屋檐下或露天水域等。一项农村调查显示,只有38%的受访者掌握正确的防雷措施,而且学历越高的人,掌握的防雷知识越好,其中大专及以上人群的正确率达到75%。
二、社会管理短板:宣传与设施双重缺失
1.防雷宣传流于形式
宣传手段单一,主要依靠横幅、传单等传统方式,缺乏新媒体方面的创新;宣传针对性不强,农村地区的宣传覆盖率低,城市里像高层建筑、电子设备等重点区域的科普也不够;公众参与度低,只有45%的市民每年参加1次防灾演练,还有26%的人从未参与过任何相关活动。
2.基础设施薄弱
农村的防雷设施几乎“裸奔”,自建房普遍没有防雷设计,电线裸露架设,电器也没有防雷装置;城市里同样存在隐患,部分楼顶的广告牌、金属旗杆没有接入防雷系统,避雷带缠绕大量电力、通信线路,部分避雷设施因为长期没有检修而失效;而且部分单位存在“重安装轻维护”的问题,导致避雷针反而成了“引雷入室的祸根”。
三、农村困境:经济与教育双重制约
农村成为雷灾的“重灾区”,根源主要有:
1.经济限制:安装防雷装置成本较高,村民会优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,往往忽略防雷设施的安装。
2.教育缺失:村民文化水平有限,在农村调查中,45%的人是小学及以下学历,难以理解雷电防护技术。
3.规划混乱:电线私拉乱接,配电系统不科学,田间的电子设备也没有防护措施。
四、忽视防雷的代价:生命与经济双重损失
轻视防雷工作会带来直接的不良后果,包括人员伤亡,雷击可能导致瞬间心跳停止,野外作业者面临的风险最高;财产损失,如电器损毁、建筑火灾等,像2024年江西雷灾直接损失就达1907万元;还有社会成本的增加,灾后救援、医疗救治、设施重建等都会消耗大量公共资源。
五、如何打破困局?多方协同是关键
1.个人层面:做好知识普及与行为矫正
要学习避险知识,比如雷雨时远离高处、金属物,在室内要关闭门窗并拔掉电器插头;农村自建房可以采取一些简易防护措施,如利用金属屋顶作接闪器。
2.政府与社会:完善制度与倾斜资源
在宣传方面要创新,用短视频、直播等形式演示雷击案例,在农村推广方言广播、开展演练活动;强化执法力度,严查防雷工程偷工减料的情况,强制定期检测公共场所的避雷装置;让资源向农村下沉,设立农村防雷专项资金,开发低价简易的防雷设备;升级预警系统,利用手机短信、智能喇叭实时推送雷电定位信息。
3.社区与教育体系:筑牢基层防线
雷暴频发多发的社区可以成立防雷小组,整合村干部、电工、志愿者等力量,定期排查防雷隐患;学校要将防雷知识纳入安全教育必修课,通过VR等技术模拟雷击场景,增强学生的防雷意识和应对能力。
结语:防雷减灾需“人人觉醒”
雷电虽然无情,但灾害是可以预防的。只有破除侥幸心理、弥补知识盲区、完善基础设施,才能将“微不足道”的防雷意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。正如应急管理专家所言: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,只有全社会协同发力,才能让防雷减灾真正成为与防火、防汛同等重要的生存技能。